(文章轉載自「侯文詠 Houwenyong - 吃得苦中苦,變成了人下人,那就太冤枉了啊...」)
中國的六韜裡說:『百戰百勝,其國必亡。』這話是說戰爭勞民傷財,一直打勝戰的國家,到最後往往導致的是自身的滅亡。把這話用來思考學生『考試成績』這件事情,似乎也一樣成立。
一個老是百戰百勝的學生,有什麼危險呢?
在我看來,這其中最大的危險是:他花了太多的時間在準備學校的考試,以致於他沒有時間再學其他的事情了。如果學校學教的事就是生存最需要的能力的話,那麼百戰百勝當然不是壞事。麻煩的是,如果在學校學的,並不將來我們生存最需要能力的話,那百戰百勝當然就有問題了……
也許有人會問:學校為什麼不教將來生存最需要的能力呢?
因為他們不知道。不只學校不知道,事實上,這件事沒有人知道。
就拿現在進入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好了,等他大學畢業,進入社會開始工作,起碼是十六年之後的事了,更不用說等他獨當一面時,可能是三、四十年之後的事了。三、四十年後的世界最需要能力是什麼?真的是沒有人知道的。
這事只要去問活得像我一樣夠久的人,只要往回看三、四十年就不難明白我的意思。
三、四十年前,別說電腦了,那時候,連電話都是很稀有的事情。
我記得很清楚,那時候我家鄉小鎮才開始有少數人裝電話。我覺得電話好方便,吵著也要裝電話。我的祖母冷冷地說:『你裝了電話,要和誰講話?』
我想了想,我認得的人真的沒有人家裡有電話。我祖母簡單一句話就把我打敗了。
到了現在,上至靠著電腦、網路科技和全世界競爭的企業家、工程師,或者下到必須靠著電腦、網路打稿、送稿、甚至是寫部落格、facebook的作家……稍得在職場上競爭的人,『懂』電腦、『應用』電腦成了最基本的核心能力,問題是誰小時候學過『電腦』、『網路』了?不是學校不教,而是那時候根本還沒有發明。
數位化、全球化之後的世界以愈來愈快的速度在變動。
同樣的,從現在往後看三、四十年。我絕對敢打包票,現在在學校學的正好是未來生存競爭最重要能力的機會,不能說沒有,但真的很少。
所以我說,我們上學受教育,要學的不是現在生存競爭需要的知識,而是『適應』未來生存競爭的能力。兩者看來差不多,可是其實差別很大。清朝的射箭冠軍到了民國不見得槍法就準,毛筆字學好不代表電腦打字一定比較厲害,同樣的算盤打得好更不代表將來一定會財務能力就比較強。
射箭、寫毛筆字、打算盤都是一種現成的知識、方法,這些方法、知識到了未來未必有用。但願意接受新事物、勇於學習卻是一種態度,這樣的態度雖然看不到分數,但卻是將來學會射擊、電腦打字、試算軟體比較強而有力的保障。也就是我說的適應未來競爭的「能力」。
從這個角度來說,有適應未來需要的能力有許多是比「知識」、「方法」更重要、迫切許多的,像是:獨立思考的能力、獲得眼界、視野的能力、人文的能力、連結溝通、規畫、實踐,反省的能力與態度……可惜這些,學校幾乎都不教,課程裡面不設計、分數也不反映,但它們在未來生存中,卻非常重要。
換句話,重要是要學到「能力」,而不是「知識」。有了能力,未來再怎麼改變,再需要什麼不同的知識,有能力、有態度的人還是能夠適應。少了這些,就算學科學得再好,將來還是未必有競爭力。在我看來,這是目前我們的教育環境以及思維中最迫切,也是最缺乏的。
很多人說教育改革是要「快樂學習」。也有人說教育改革要讓學生更有競爭力。在我看來,能快樂學習當然是好事,但是如果沒有學習到真正「能力」,那麼就算「快樂學習」,其實也是得到「愚蠢」的結果。當然,比這個更糟糕的是:既痛苦學習,又沒有「能力」,變成了吃得苦中苦,變成了人下人那就太冤枉了啊。
當然,「知識」也是適應未來能力的基礎之一,但並不是全部。因此,我覺得重點還是要改變思維,重新思考如何讓現在以「知識競爭」為主的學習改變成「適應未來能力」的學習。這就好像要教學生「怎麼釣魚而不是給他魚」一樣。
(如果學習的是真正的「能力」,會「不快樂」的人其實是很少的。)
但如果開車的目的是台北的話,從高雄就應該要往北邊開才對,否則,一直往南邊開,無論再怎麼努力,也是到不了的啊!(還會掉到水裡去呢!)
這是最近聽了不少高調的教育改革論調後,心裡的一點小小感想。
0 回應:
張貼留言